本篇文章2579字,读完约6分钟

网络求助、爱心接力、众筹、捐赠……各种网络募捐平台为网民奉献爱心、传递希望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渠道和桥梁,让个人求助的声音不再孤立。

然而,近年来频繁出现的信任危机也给网络募捐平台及相关服务的发展蒙上了阴影:信息真实性参差不齐,虚假捐赠现象频繁;监督机制缺失,法律保护不足...这往往会让给予帮助的网民最终喊出“很受伤”。

捐款真的到了帮助者的手里吗?捐款真的用在该用的地方了吗?有办法追究“欺骗捐赠”的责任吗?在“互联网加公益”的时代,上述“三个问题”已经成为网民最关心的募捐问题。

日前,民政部宣布,新浪微公益、易募等13个平台被指定为第一个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这份“白名单”不仅认可了入围的平台,也对当前的互联网筹款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问题

●经常有欺诈性捐赠

●平台信用透支

哪里是“保证”?

无论是个人在网上社区和募捐平台发布帮助,还是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帮助信息,互联网募捐都能让网民快速完成从获取信息到做好事的过程,高效便捷。然而,在现实中,一小部分人利用网民的善良来骗取钱财。

2015年6月,被称为“智湖女神”的谭雅和她自己的“小号”相互呼应,编辑并表演了一部女大学生的戏剧,她们长期患病,没有钱治疗她们,因此骗取了她们15万多元的捐款。

2015年8月,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后,广西杨谎称父亲在事故中死亡,并利用网站的奖励功能获得近10万元的捐款。

据《人民日报》舆情监测办公室调查,受类似负面新闻影响,46.3%的受访者对互联网募捐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表示怀疑;10.2%的受访者认为,源源不断的“欺骗捐赠”消耗了公众的同情心,导致没有人敢相信个人捐赠。

社会信誉永远是他们的生命线,无论是传统的慈善组织还是新的互联网筹款。这就要求互联网筹资信息平台的筹资过程应该逐步公开透明。以简易筹资平台为例,大病救助项目需要提交详细的审核材料,包括手持身份证照片、患者本人或患者与出票人关系证明、医院诊断证明、筹资说明等。

三问互联网募捐:善款能否用到刀刃上?

然而,即使是通过募捐信息平台发布的帮助信息也不可避免地是混杂的:第一,募捐赞助人的信息难以区分,虚假捐赠频繁发生。“网络帮助”通常被简化为“网上乞讨”甚至“网上欺诈”;第二,存在个别项目虚报和夸大筹资金额的情况;第三,捐赠使用的跟踪和披露机制不完善。

三问互联网募捐:善款能否用到刀刃上?

"互联网筹款平台可以发挥的最大优势是透明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启平认为,“如果互联网慈善募捐能够做到账户公开、过程透明,让募捐者看到每一分钱。”更容易获得人们的信任。”

第二个问题

●监管权力和责任不明确

●要标准化的平台

是否安装了“安全门”?

去年12月,佛山的一对夫妇通过网络平台为女性存钱。在她的女儿因未能痊愈而去世后,网友披露了这对夫妇在朋友圈子里享受旅游和美食的照片。尽管这对夫妇辩称差旅费并非来自捐款,但该平台并未给出筹款地点的细节,这导致了持续的质疑。

三问互联网募捐:善款能否用到刀刃上?

一名德国留学生通过互联网筹集了500万元治疗白血病,但被问及是否享受了医疗保险。事件发生后,虽然募捐平台很快冻结了募捐项目并展开了调查,但其客服人员也表示,上传到该平台的材料具有法律效力,募捐者承担法律责任,平台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三问互联网募捐:善款能否用到刀刃上?

网络募捐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公众参与度高的特点。此外,这一信息在朋友圈中传播后,很快就被熟人传播开来,因此它筹集的捐款数额往往很高。如果没有专门的法律和严格的监管,那些想捐赠的网民会产生疑虑,这将影响他们的捐赠热情。

三问互联网募捐:善款能否用到刀刃上?

9月1日,《公共筹资平台服务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办法》规定,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在提供公益募捐平台服务时,应当查验慈善组织的注册证书和公益募捐资格证书,不得代其接受慈善捐赠。同时,鼓励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为慈善组织提供公平、公正的信用评估服务,客观、公正地收集和记录开展公益募捐的慈善组织的信用状况。

三问互联网募捐:善款能否用到刀刃上?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启动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动态管理和大数据研究,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运行评估制度、动态调整机制和第三方社会监督评估机制。对于作业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和负面事件的平台,要求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其资格,并告知相关部门,同时向社会公布。

三问互联网募捐:善款能否用到刀刃上?

新浪微博公益总监杨光告诉记者,微博公益已经公布了求助者的身份、求助事件的详细描述和花费金额,并将在募捐结束后及时提示公益基金会更新项目进展。同时,微公益平台本身不会接受任何捐赠,也不会截留任何捐赠或收取手续费。

三问互联网募捐:善款能否用到刀刃上?

三个问题

●监管方面的同步创新

●保障公共福利的未来

谁将支持“保护伞”?[/s2/]

事实上,一些筹款信息平台直接卷走了救命的钱,消失了。肇庆一位患白血病的女孩黄琦雯,为了筹集40万的治疗费用,向“白血病公益救济会”的微信公众账户发出求助。之后,她发现该机构收到的捐款统计数据与捐款数额明显不符,她的主要公司在拿走了救命钱后已经消失了。

三问互联网募捐:善款能否用到刀刃上?

如果你遇到虚假捐赠,你会被追究责任吗?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赵廉慧表示,《慈善法》仍然缺乏对网络平台机构违法行为问责的规定。同时,现行法律也缺乏对平台以及利用平台进行欺诈的当事人是否以及如何承担民事责任的明确规定。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金锦平认为,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规范运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则。例如,平台资格认证、发布内容规范、平台义务和责任等。,都需要澄清。

相关专家认为,加强监管也为互联网筹资创新提供了保障。目前,网络募捐不仅依赖于更多的形式,而且在募捐内容上也有更多的尝试。例如,一些平台和项目将体育数据转换成鸡蛋和牛奶,并通过捐赠步骤发送给山区儿童。

此外,筹资信息平台的业务能力建设亟待提高。对于涉及重大疾病治疗的项目,一些平台很难形成相对统一的金额审计结果。也有一些团队管理水平低,导致中间环节运营成本高。

姜启平认为,要解决专业化水平低的问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把提高团队成员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增强自组织和自协调能力。

“互联网具有公益性质,可以使人们在利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互联网筹资缩短了传统筹资方式的中间环节。在未来,它将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而是将成为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行动,并带来真正的变化。这种变化才刚刚开始。”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治认为,只有通过标准化和创新,互联网筹资平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功能。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三问互联网募捐:善款能否用到刀刃上?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4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