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57字,读完约6分钟

“我的智商这么高,你都问过我了。”谁能想到这句话出自宋先生购买的智能机器人。宋先生买了智能机器人来帮助他的孙子学习。然而,机器人经常用这样有趣的词来回答非常简单的问题,甚至问机器人“1+1是什么?”经过几秒钟的“思考”,机器人回答“1+1等于1”。"为什么智能机器人如此愚笨?"宋先生苦恼地说。

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这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从目标到实现需要时间和投资。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告别“非智能”的尴尬应用,公众才能真正感受到智能时代的到来?专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充分应用人工智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应用场景的不断完善、产业生态的协同和人才梯队的不断建设。

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打开数据的“孤岛”,释放新要素的生产力

接管128个信号交叉口,试点区域的通行时间减少了15.3%,高架道路上的行驶时间节省了4.6分钟。在主城区,日平均报警率超过500次,准确率为92%。在同一路段,救护车行驶时间减少了7分钟,21个路口没有遇到红灯,也没有人工干预。智能交通给杭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但这并不容易。从全国来看,交通相关部门和下属单位数量众多,其无处不在的信息系统由不同公司在不同时期开发,数据标准和格式不同,系统独立运行,不能互联互通,联通的信息孤岛进展缓慢。这导致交通数据分布分散,信息利用率低,融合度差,数据的潜在价值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无法充分发挥交通监控、出行服务、交通指挥和应急响应中的事前预测、事中管理和事后评估功能。

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不同部门的信息化基础是不同的,需要从行政管理、信息化等不同层面进行拓展。这就要求我们跳出系统的约束,从技术和数据层面进行研究,实现集成后的再集成。”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岑延庆说。

杭州阿里巴巴云城大脑相关负责人指出,企业搭建的数据中间平台和智能中间平台有助于打破原有政府数据相互隔离、无法整合、整合和优化现有城市数据的烟囱模式和孤岛效应,使城市拥有智能大脑,实现智能数字转型。

4月9日,《关于建立更好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和机制的意见》发布,首次将数据、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列为五大要素。《意见》指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包括推进政府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的价值,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安全保护。

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重庆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张景中认为,要实现人工智能的更大发展,必须建立严格的法律保护体系,打破政府、企业和机构之间的数据“孤岛”,通过区块链和加密技术解决数据安全问题。

打开底层平台,构建新的智能生态系统

2017年11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办公室成立,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等15个部门组成。与此同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这个“人工智能国家小组”的成员人数已经增加到15人。

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该平台依托人工智能行业龙头企业,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研发,促进开放共享,支持创新创业,引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建设。

科技部高技术司二级巡视员梅建平在接受人民网独家采访时表示:“开放共享是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理念。从应用角度来看,最大的推动者和领导者是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先企业。”

从目前的行业来看,人工智能的许多领先企业正在逐渐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开源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共识。

阿里巴巴的智能能力,包括机器智能计算平台、算法能力、数据库、基础技术架构平台、调度平台等核心能力,与阿里巴巴云完全融合,面向全社会开放,服务全社会;基于百度深度学习平台的百度大脑,其核心能力是对外开放。目前,它已经开通了250多种人工智能功能,服务了190多万名开发者,平均每天通话量超过1万亿次;Mindspore是华为的全场景人工智能计算框架,是开源的,为数据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提供设计友好和高效的开发体验...

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开源和开放生态的更加繁荣;开源也促进了人工智能的迅速普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指出,开放共享是人类进化的核心,开源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养人才梯队开设人工智能专业

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据清华大学统计,截至2017年,欧洲28个国家共有43064名人工智能人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数的21.1%。美国和中国分别以28536和18232分位居第二和第三。

相比之下,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储备相对薄弱。高文指出,中国高端人工智能人才的数量相当于美国的20%。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人工智能的培养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的学科和专业加速发展,促进了多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院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应建立50所人工智能学院、研究所或跨学科研究中心。

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2019年,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得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质。2020年3月,教育部再次批准180所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15所。此外,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南等人口较多的省份也增设了人工智能专业,旨在加快区域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促进地方人工智能的发展。

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除了教育部建立人工智能专业学院外,国内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也加强了与国内顶尖大学的合作,共同建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重点实验室。其中,腾讯与深圳大学、辽宁工程科技大学等大学合作,iFlytek与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南宁大学等大学合作。

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建议,中国应加强国内大学的相关课程建设,培养本土人才。同时,在科研经费、个人所得税、签证、户籍、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政策,有效解决了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为他们的研究和创业提供了更大的支持。

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相关新闻:

在5g普及之前,我们要经历多少障碍?

在小城市建设大数据中心时,如何避免“晒太阳”?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智能机器人何时才能避免“不智能”的尴尬?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