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27字,读完约2分钟
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在价格上显示出“两极分化”。服装和玩具的进口价格受到中国劳动力成本飙升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钢铁和电子元件等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作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商品来源,中国对其出口商品价格的两大压力可能成为日本经济旨在实现价格稳定的混乱因素。

根据2014年的商品进口数据,超过40%的日本进口商品来自“中国”。日本银行的进口价格指数调查了国内企业进口这些产品的价格变化趋势。
最明显的价格上涨是服装商品,占从中国进口商品的70%。衬衫和袜子的进口价格同比上涨约10%。
百货商店和专卖店服装购买价格的30%到50%来自缝纫费用,这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人工成本。尽管一些缝纫工序已经机械化,但它们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被称为“世界服装厂”的中国,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导致国内服装价格上涨。近年来,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保持了10%的年均增长率。

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日本服装企业开始调整在华集中生产布局。经营优衣库品牌的迅销集团最初在中国生产90%的服装产品,但现在已经下降到60%到70%。丽娜集团增加了在缅甸、越南和其他国家的羽绒服产量。
除服装产品外,从中国进口的玩具和体育用品分别占90%和60%,它们的大部分成本被认为来自劳动力成本。一直以来,日元贬值对推高价格没有太大影响,但却保持了价格年年上涨的趋势。
另一方面,与原材料和产品相关的领域,如钢铁和电子元件,正面临着降价的强大压力。自2015年4月以来,占型钢等进口钢材40%的中国产品价格持续呈现负增长,11月份的降幅达到12%。中国国内产能过剩导致同类产品加速向海外出口,整个亚洲市场正在恶化。

竞争激烈的液晶面板和显示器等产品的价格也大幅下跌。自2015年9月以来,塑料产品价格也连续三个月下跌。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以加工企业为主的日本企业的收入。
如果人民币加速贬值,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也会加速下降。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驻东京的经济学家白川浩史(Shirakawa Hiroshi)表示:“越来越多的家电和手机等终端产品正从中国进口。人民币贬值降低了日本企业的进口成本,成为日本降低耐用消费品价格的重要原因。”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日媒:日本进口中国商品价格“两极分化”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08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