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88字,读完约7分钟
9月4日,举世瞩目的20国集团杭州峰会正式开幕。《经济信息日报》记者在20国集团新闻中心和杭州20国集团工商峰会(b20)会场采访了许多国际和国内嘉宾,发现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其自身的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贡献同样受到关注。二十国集团也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发展、提供咨询的重要窗口。
许多高级金融官员透露了中国下一个金融领域的重要政策信号: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注重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为结构性改革创造适度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着眼于为“三比一、一减一补”创造一定的空空间,从而缓解改革的“阵痛”。与此同时,新的开放措施,包括从10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转为备案制,也将把中国的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促进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帮助结构改革
在20国集团杭州峰会开幕之前,包括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在内的许多中国金融和经济高官在国内外新闻中心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揭示了中国下一个金融和经济领域的重要政策信号。
最近,货币政策成为市场的焦点。在20国集团新闻发布会上,易纲回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的货币政策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农业和扶贫的支持;有必要为供应方的结构改革创造一个温和而良好的货币和金融环境。
易纲指出,在短期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解决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非常重要。从中期和长期来看,为了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进行结构改革。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20国集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采取行动削减产能的主要经济体,国际社会对此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例如,在钢铁和煤炭等行业,中国既有明确的指导目标,又有坚实的政策支持,并设立了1000亿元的结构调整基金,以支持员工分流安排。”他还透露,中国也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原则推进并购,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清算和破产法院,坚持按照市场原则和法律推进产能削减。
最近,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在财政部和经合组织联合举办的“应对经济挑战的新方法”高级别国际研讨会上谈到了中国的结构改革计划。
他指出,中国体制改革的思路是优先推进短期内有效的改革项目,如继续简政放权、放松行政控制、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等。,减轻经济下行压力;同时,积极有序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力市场等中长期改革。
他还表示,目前,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分阶段适当提高赤字率,是为了给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为“三比一减一补”创造一定的空时间,缓解改革的“阵痛”。同时,要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金融自身结构性问题,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大量推出了一些新的开放措施
中国的对外开放措施也成为与会嘉宾,尤其是工商界人士最关心的内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9月3日b20召开时,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律。同一天,商务部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本暂行办法将于2016年10月1日实施。
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在20国集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修改外商投资四法的核心内容是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改为备案,今后,对负面清单以外行业的投资不需要审批,但可以备案。这是基于中国在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功实践。此外,负面清单的引入仅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今后,外商投资企业来中国时,负面清单之外的所有领域都可以自由进入,使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这对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3年10月起,中国先后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不涉及执行国家特殊准入管理办法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变更由审批改为备案管理。
商务部有关人士向记者指出,四部法律相关内容的修改、国际通行规则对接的实施、新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构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改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外商投资“逐案审批”管理模式。这是中国外资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变化,将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稳定和透明的法律环境
就在几天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省建立七个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意味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进入了试点探索的新航程。新设立的七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进一步符合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在更广的领域和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推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结构改革的总趋势已成为全球共识
事实上,许多嘉宾和专家向记者指出,结构性改革已逐渐成为国际共识。本次20国集团杭州峰会强调创新增长方式,特别是通过深化结构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为全球经济中长期增长提供持久的动能。这也符合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即加强供应方的结构改革,并注重提高供应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本次20国集团杭州峰会有望在推进结构改革方面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果。上一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首次对g20结构改革议程进行了“顶层设计”。确定了结构改革的9个优先领域和48项指导原则,建立了衡量结构改革进展的指标体系。
楼继伟表示,近年来,二十国集团越来越重视结构性改革,并做出了许多政策承诺,但总体而言,改革的进展和成效落后于预期。他说,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的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结构改革、加强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公平。
浙江大学教授本·林升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国际金融危机遗留的问题仍未解决,全球贸易继续下滑,世界经济总体增速放缓,复苏乏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器”,中国应首先处理好国内事务,切实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改善多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局面,积极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的新经济。中国的稳定发展将对整个世界产生积极的“正溢出效应”。
tcl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东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需要加强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经过多年的加速改革,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例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增长率达到50%以上,但与此同时,深层次的改革没有得到有效推进。“要在未来恢复强劲增长,中国经济必须首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的工作必须付诸行动。现在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改革要取得成效,只能靠攻坚精神。”
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梁在接受《经济信息日报》采访时指出,在各种政策工具中,除货币政策和财政(投资)政策外,还有创新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等。尤其值得关注。强有力的结构性改革体现了制度创新对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是推动经济强劲持续增长的重要抓手。在这方面,中国的供应方结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例子,其影响将是全球性的。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G20热议中国改革开放:货币财政政策助力结构性改革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