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5字,读完约5分钟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了4.61万亿元,同比增长9301亿元,创下单季度新增贷款新高,2009年第一季度新增贷款4.59万亿元。在这方面,许多市场参与者猜测,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会“转向宽松”。专家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权力转换的痛苦时期,货币政策必须尽可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灵活运用各种创新政策工具。积极引导资金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并不意味着改变稳健的总原则。要理解中国的货币政策,我们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适度灵活≠模式水释放]
今年4月,央行使用了货币政策工具,如中期贷款工具、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和长期贷款工具(slf),以补充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分析师普遍认为,央行最近增加使用这些工具的频率有以下原因:第一,季节性因素。第二季度是传统的贷款季节。其次,要考虑灵活性。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相比,psl等工具可以让央行更加放松。第三,配合财政政策。例如,psl主要用于支持政策性银行为房改、重大水利工程和人民币“走出去”项目发放贷款,其作用更像是一种财政政策。第四,稳定人民币汇率。灵活的工具可以防止总体政策在短期内增加货币供应量,并造成贬值压力。

那么,货币政策操作的适度灵活性是否等同于按模式放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陆穗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slf等工具本质上是货币调控中“贴现机制”的一部分,旨在为特定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以应对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因此这些工具的使用不能等同于“放水”。

“对于央行来说,公开市场业务决定了大部分货币供应量,其可控性更强。在使用了这些灵活的工具之后,货币最终能否进入市场,取决于商业银行。”卢绥齐说。
[精确滴灌≠伪装松散]
无独有偶,类似于将“弹性”误解为“放水”,也有人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试图引导资本沿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变相宽松”。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继续宽松,这不仅使量化宽松等非常规政策成为惯例,还将负利率变成了一个“时代”。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新常态经济转型中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在不滥用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和转型,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办法,以达到货币政策精确的目的。”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告诉记者。

万喆指出,这种“精确度”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时间精确度。当经济压力出现在几个节点时,央行及时出台了降低RRR和降息等政策,这有助于保持市场活力。第二,精确度。从数量和时间上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确保了人民币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三,定位准确。为了与产业政策相匹配,货币政策也得到了引导,并为中小企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和农业提供了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支持。第四,工具的精度。过去两年,央行没有被洪水淹没,而是在不同时期通过各种货币工具对不同目标进行了调整,取得了良好的当前效果,为空未来留下了充足的政策空间。

从实际效果来看,中国的“保护与压力”货币政策确实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截至3月,企业融资成本为4.55%,比2015年末低76个基点,比去年同期低228个基点。其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分别为6.69%和7.08%,分别比2015年同期下降209和232个基点。与此同时,一季度中国实体经济获得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4.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万亿元。

[稳定增长≦;“强刺激”]
稳定增长就是转变,稳定的基调没有改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拉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表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资金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他认为,稳健的政策可以避免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的增加,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中国将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专家普遍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增长率下降已成为共识,但应注意避免经济增长率大幅过度下降,否则运行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风险会很快释放,不利于赢得时间和空的转型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找到合适的时机,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及时增加流动性供给,这也是央行自身责任的体现,这并不是全面宽松放水的“强刺激”。

“实际上,在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也会在落后产能和新兴产业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将有助于实现当前货币政策的‘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目标。”陆穗琦建议,一方面,未来的货币政策应加强前瞻性决策,并与财政政策更紧密地协调;另一方面,要注意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平衡汇率和利率。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读懂中国货币政策:适度灵活不等于花样放水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36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