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926字,读完约20分钟

1661年2月5日晚,22岁的顺治皇帝驾崩。顺治皇帝死后不久,遗诏向满汉大臣宣布,年仅七岁的年轻王子叶璇继承了“康熙”年的皇位;在皇帝年轻的时候,索尼、苏萨哈、智碧龙和鳌拜是处理国家事务的四位满洲大臣。从表面上看,权力交接是平稳的。顺治的遗诏任命了一位新皇帝和一个新的辅助政府班子,并警告新统治者要注意对皇帝行为的误解。然而,正如当时许多汉族官员所猜测的那样,顺治遗诏中的许多内容现在被认为是由太后和后来的四位侍郎公开伪造的。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在辅政的前五年,四位满洲大臣集体统治,颁布法令,做出决定,这与他们建立一个先崇奉满洲的中华帝国的理想是一致的。然而,1666年后,鳌拜,四个助理部长之一,设法掌握权力,削弱其他助理部长的影响。从1667年到1669年,年轻的康熙皇帝在皇太后和几个满洲顾问的帮助下,设法亲自管理政治事务,控制了野心勃勃的鳌拜。最后,康熙皇帝在1669年6月占领了鳌拜,并摧毁了鳌拜的亲戚和支持者。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这幅没有说明的肖像被认为是鳌拜的肖像。

在鳌拜辅政时期,它是以四个辅政大臣中最冷、最臭名昭著的一个命名的,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种辅政局面出现在清朝的成长期,也就是满人攻陷北京后的近20年,以及清朝康雍繁荣时期之前。17世纪,特别是在鳌拜辅政时期,满族人在统治汉族国家和社会时,面临着既要保持自己的权力又要保持满族传统的两难境地。四位辅佐大臣是清朝仅存的统治者,他们在1644年入关前实际上参与了许多战斗。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虽然这四人给辅政带来了一些管理经验,但他们的主要价值观是在东南和华北的战场上形成的。在辅政之前的三十年里,四位侍郎因屡战屡胜而声名大噪。他们看重的是勇气、效率和服从。他们骄傲地回忆起满洲政权的创始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军事独裁。他们不信任汉族士大夫阶层,汉族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似乎是软弱的,而且总是对崩溃的明朝有政治上的忠诚。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然而,就人口和文化传统而言,20世纪60年代由司复真统治的庞大帝国是由汉人统治的。满族人由几十万人组成,少数人——在汉族人眼里是“野蛮”的少数民族——统治着1.5亿汉族人。四侍郎在制度和官制上也继承了一套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治制度。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20世纪30年代的皇太极和40年代的多尔衮先后决定采用大量的明朝行政机构,容纳明朝的许多官员。显而易见,四辅大臣必须受汉人社会政治秩序的约束,并以此为依归。因此,鳌拜辅政时期的政治和政策充满了满洲霸权要求和强大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几个非汉王朝都屈服于这种紧张关系。在这种环境下,汉族人和满族人一样,围绕着北京的皇位开展政治活动。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并出版了美国汉学家安希龙的《立即治理世界:鳌拜辅政时期(1661-1669)的满族政治》。该书是国内外清史学界唯一一部全面研究鳌拜辅政时期的专著。在判断这一“鳌拜辅政时期”的起源时,考察了中国化和满洲统治的因素,20世纪60年代的重大决策和事件,以及标志着辅政时期结束和康熙皇帝崛起的派系冲突。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安锡龙以鳌拜辅政时期的制度、政策和政治人物为中心,探讨了满族精英群体在崇奉满洲、调整满汉关系过程中的选择和困境,揭示了清朝入关后满族政治的复杂局面。传统观念往往将鳌拜的辅政视为复古的失败尝试,而忽略了其在清初政治演变中的过渡作用。该书认为,四辅大臣试图在官僚体制、地方治理策略、军事和外交实践等方面建立以满族为主体的政治新秩序,并在整体治理策略上纠正了顺治后期明显的中国化倾向,其部分遗产也被康熙帝所继承。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安锡龙在《立即治理天下》一书中,专门写了鳌拜辅政时期江南玩贩案和明史案。这两个著名的历史案例,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满族统治下满汉之间的政治紧张关系。以下摘自《汉书》第五章,讲述了著名的辅政与汉精英冲突的历史案例:江南戏卖案和明史案。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授权。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立即治理世界: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政治》(1661-1669),安锡龙译,陈晨译,董建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

在鳌拜时期,京外有两个最著名的事件,即1661年的江南营销案和1661-1663年的明史案。这两件事值得密切关注,不仅因为它们是满汉冲突的例子,也因为它们是四藩时期地方行政问题的例子。

这两件事发生在江南和浙江,这两个地方是17世纪汉族精英主义的中心。大运河沿线的商业中心,如扬州、苏州和杭州,居住着许多富有的商人、官员、学者和艺术家。浙江和江南的教育远比其他省份好。康熙三分之一以上的进士来自上述两省。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清初,中部沿海地区也是明遗民活动的中心。这个地区的人有理由憎恨满洲征服者。在17世纪40年代,满族人残酷地屠杀住在这些省份的汉族人。以扬州为例,汉族人对城市中的野蛮杀戮和奸淫有着悠久的记忆。虽然忠于明朝的汉人和满洲军队之间的战斗在17世纪40年代末平息了,仇恨仍然存在。许多明遗民拒绝以其他方式取代直接军事行动,转而采取更迂回的抵抗形式,如拒绝清廷官员,而是集中精力学习。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在四个对汉族文人的微妙生活没有多少同情心的满洲官员看来,浙江和江南是最难对付的。除了广泛存在的汉族精英主义和明朝遗民外,这一地区的四大官员之所以受到怀疑还有其他原因。1659年底,郑成功溯长江而上,到达南京附近,几乎占据了长江以南。满人打败郑下海,迫使他退守台湾,但清廷怀疑这是中央沿海地区的人与的部队勾结。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在浙江和江南的事件,构成了满汉之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基本冲突。汉族人坚持他们的精英社会和追随者,而满族人要求绝对服从和承认他们的优越地位。地方官场成了火力的交汇点。

江南销售案例

《哭庙简介》于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期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被编入革命党

孙主编《疼痛史》。本书详细描述了清初三次文字狱中的“哭庙案”。

1661年,江南营销案发生在苏州、常州、镇江和松江,它们位于镇江和杭州之间的广阔半岛上。事件的中心是大运河边上的苏州。如果以文人的名气作为衡量标准,江南地区(尤其是明代的苏州市和常州地区)是清代汉族文人最好的中心地区之一。在整个清朝,苏州和常州是拥有最多学者的四个郡之一。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虽然这个地区在学术上很成功,也很繁荣,但是当地人有足够的理由憎恨清廷。清廷对四郡征收的赋税异常之高,除了积极的货币和粮食项目,即土地税和丁银外,还征收各种杂税。这个地区的人们也厌倦了选择官员。直到1660年6月,四大家族的人被禁止担任北京的高级官员。选官歧视的可能原因是17世纪40年代明遗民在这些地区的反抗非常强烈。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引发江南销售案的事件是,四辅大臣在1661年初掌权后发现江南地区欠钱欠粮。1661年2月21日,据肃宗六府御史张凤起说,肃宗、昌松、甄珍四府严重欠钱欠粮。六天后,四位侍郎发布一道圣旨,惩罚那些解决不了钱和食物问题的官员:“钱和食物是军队急需的,所有管理军队的官员都有资格受到监督和敦促。看这一章戏,我可以看到直隶有许多拖欠的钱和食物...我要等到解决了钱和食物,没有债务,所以请要求恢复。”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四位部长助理将拖欠钱和食物的责任推给地方官员,而不是那些偷偷把钱和食物混在一起的人。因此,当地官员受到鳌拜新政权的强烈压迫。

新任吴县县令任是感受到这种压迫感最强烈的江南地方官员之一。山西进贡学生任很自负,他的傲慢最终给他带来了灾难。上任当天,任拜见了苏州知府侯。到了地方政府的门口,看门人让他下车,然后进来。任魏初很不高兴,回答说:“他也是官员,我也是官员。”你为什么要采取措施?”守门人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让任开车进了院子,并提醒他说:“我宁愿负责,也不敢把它带进去。”知府侯闻知,谓曰:“今吴陵人愚钝,经理高拱也。高公生气了,不相见。”后立即回署上堂,说:“工作秩序很严格,钱和食物最紧急,入学考试最好,都在这里。”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最后一个英文翻译的翻译和理解有不准确之处。《哭庙略》原文为:“顺治十七年,庚子十二月生,新武陵为魏初。山西人也把龚升作为学习的神谕,搬到了武门。任命之日,侯为叶县。到入口处,请向左和向右走。他说:“他也是一个官员,我也是一个官员。“你为什么要采取措施,”左顾右盼,把它放在门口,说:“我宁愿负责,也不敢把它带进来。”龚玉笑着说:“新来的吴玲是个无趣的人。”李先生也是如此。高红很生气,没有见面。到了系里,到了教堂,打开几十片竹片,把它们浸在水里,说:“工作秩序是严格的,钱和食物是最紧迫的,而入学考试是寺庙里最重要的,所有这些都绑在这里。”“——译者)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任显然相信了县令的话,因而开始了一场无情的征税行动。他折磨那些不能立即完成的人,试图尽快完成配额。他甚至向长平仓征购米粮,卖给商人以增加收入。江南人民对任的行为感到愤慨,当地社会上层的许多人决心斗争。他们打架有两种方式,即“哭庙案”和“打卖案”。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哭庙事件发生在1661年3月的头几天。几位重要人物聚集在苏州文庙悼念顺治皇帝。出席的有省长朱国志。3月4日,由著名学者金和教授程一仓率领的100多名学者聚集在殿前。愤怒的人哭了,并提出了一个职位谴责任和希望解除他的总督。包括程一昌在内的11名学者因直言不讳而被立即逮捕并投入监狱。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省长朱国志密切关注哭庙事件的行动,并针对江南地区的拖欠钱粮者制造了一场范围广泛的政治事件。朱国志命令州县两级官员仔细检查税收汇编,并报告违法者的姓名。在一些地区,如长治府和嘉定县,当地官员和士绅意识到他们面临的危险,所以他们迅速还清欠款和粮食债务,以避免报复。然而,在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拖欠的货币和粮食仍在继续。省长朱国志在致北京的追悼会上表示,共有13,517名地方士绅和254名官员仍有拖欠货币和食品的罪行。朱国之,又被称为知识分子,制造麻烦只是为了逃避支付金钱和食物,特别是金,谁不仅震惊了先帝的精神,但也勾结作为逆贼。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在接到朱国志的讲话后,北京的四位侍郎下令对江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检查。1661年2月,四位大臣将拖欠金钱和食物的责任推给了地方官员,4月,他们改变了策略,转而指责地方贵族。因此,四大臣派满族钦差大臣到长江以南逮捕和审问所有拖欠金钱和食物,在寺庙前战斗,并在1659年以前被指控向郑成功投降的人。显然,四个辅佐大臣的官兵对郑成功的示威、逃税和投降被认为是相互关联的,都是对满洲政权的背叛。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1661年5月,一个满洲里的皇帝来到南京,并在那里设立了一个审讯办公室(该办公室选在上述四所房子之外,以避免进一步的示威和集会)。那年夏天发生的主要事件是审问22名参与殿前斗争的学者,其中包括学者金,他因在江南士绅中的杰出声誉而成为这一事件的标志性人物。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程一仓,苏州付雪的一位教授,起初被逮捕,在一系列非常事件后被释放。三月审判后,程一昌被监禁。他声称魏初的过激行为是由高层官员的要求引起的,而魏初“无法回避此事”,这激怒了朱国志。然而,经过5月份的全面审判,江南省省长、程一昌的前学生郎左婷下令将其释放。出于某种原因,也许朱国志命令程益昌不要走出他的牢房。几天后,在被派往南京的满洲人面前,总督召见了程益昌。当被问及为什么被困在牢房里时,程一昌装聋作哑,说他认为郎左婷只是想让他离开房子,而不是牢房。郎左婷微笑着对满洲帝国特使说:“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傻瓜吗?”满洲里被程一仓和郎左婷占领,并回答说:“这可能是一种疾病。”哀嚎寺简介。(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金等学者多次受到讯问和拷打。有一次,金被人鞭打时,大叫着要救他。满洲的钦差大臣认为这是他的罪行之一,他说:“我为什么要在去年年初即位时给第一个皇帝打电话呢?”诅咒皇帝?“最后,满人钦差大臣和朱国之认为他们有足够的证据,所以他们去了首都,说金和其他17人不仅犯了抗税罪,而且还阴谋造反。1661年8月7日,南京发生大屠杀,金等17人被斩首。以下文字是对此事的图像描述: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那时,他们四面被盔甲包围,大臣们被亲吻并斩首。到了那一刻,罪人进了监狱,反向连接,后面的旗子,嘴里塞满了栗木,像苍蝇一样背着走着。如果亲属离观众更近,枪柄和枪背就会分开。当奥尔的枪被摇动时,每个人都会先死。盔甲驰骋,所有的官员都散了。在练习场上,只有血接触到鼻子,而且只有被砍头。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江南销售案影响深远、广泛。长江以南的许多人被剥夺了科举考试的权利,他们的财产被没收。据统计,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和溧阳县共有11346人被剥夺了工作。江南的一些著名学者和官员因为玩忽职守而被撤职。浙江的一位地方官描述了邻近省份的情况: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除了降级之外,不管是否有一个师,那些被降级到乡绅行列的人,小城镇累了几百个,大县满了几千个。三吴被称为“衣服之府”。自从它被播放和出售后,就没有几个皇冠和封面,也没有复杂的车辙在县部门的门口,也就是说,通过参加考试来学习的方式,每个学生不能学习超过几个人。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因为参与1661事件的主要官员都被撤职了,江南人民确实得到了一些满足。任于1661年底被革职,次年在南京被斩首。朱国志于1662年受到惩罚。在为父亲担心了一段时间后,他没能复职,直到有了新的任命。最后,朱国志在1673年的“旧金山”大混乱中被杀。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然而,江南民众对清朝的怨恨并没有很快消退。这种持续的敌意促使康熙皇帝在处理江南事务时采取了特殊的措施。1679年,康熙皇帝建立了著名的博学多才的儒家分支,以赢得明遗民和不同政见的汉人的支持。他特别关注江南一带。在参加考试的50人中,有26人来自江南,其中4人直接参与了江南营销案。康熙皇帝在1684年南巡时访问了江南,礼貌而谨慎地对待当地人。他向前明帝陵墓表示敬意,赞扬南京地方政府,甚至强调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尚书》。然而,康熙皇帝仍然害怕当地人,他留在南京与满洲将军。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明史案(1661-1663)

明代笔记的书影。庄庭义《明史》案后,《明史概论》书板被烧毁,原书无法寻回。雍正文字狱中被屠杀的吕留良后裔卢宝忠保存着一张张元济等人于1932年发现的节选钞票,因此他花钱购买了石印。将其命名为《明史笔记》,并先后镌刻有张的名篇。纸币保留了原书,如《天启帝传》、《贞帝传》(附邦奇、洪范、迁宫三例)、《哲人帝传》、《李、戚继光、、桧传》、《建国后释文传》等。保留标题中的“女儿国”和“夷寇”并未删除,尤其是《李传》中的努尔哈赤被清太祖收为俘虏的事实,在清廷中尤为忌讳。由此可见,这的确是庄《明史略》的原稿。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四位大臣和汉族精英之间的第二次大对抗发生在距离苏州以南仅100英里的浙江杭州。明史案的挑衅色彩不像取消案那样明显,但满族人的反应同样残酷。如上所述,到了17世纪60年代,中国沿海地区的明朝遗民已经放弃了在军事上击败满族人的希望,转而采用更微妙的方式。一是毕生致力于学习,拒绝清廷官员。学习不仅为上层汉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谋生之道,而且诗歌中的反清词和明词往往也为遗民提供了宣泄情感的机会。清廷通常不会询问这些遗民的感受,但在1661年至1663年的明史案件中,北京的满族人对这些遗民进行了秘密批评。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明朝的历史起源于17世纪20年代写的《明朝简史》。作者朱国桢(1557-1632)是晚明高级官员和历史学家。(朱国桢在1589年中期是一位学者,在17世纪20年代初,他被提升为礼部尚书兼大学生。1625年,朱国桢拒绝与魏忠贤集团合作,回到浙江南浔老家。在他去世的前几年,他写了一本书《明朝历史概览》,这本书是在他死后的1632年出版的。(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17世纪40年代,这本书未出版的部分被浙江南浔富人庄运城的长子庄婷购买。学生庄婷成名后双目失明,不幸遭遇不幸,但他仍致力于学习。他决定修改朱的书,并继续写原稿直到1644年。定稿后,他把它的名字改成了《明史纲要》。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庄请了几个学者帮助他修订和编纂《明史纲要》。其中一个已经对明朝遗民绝望了。面对庄婷的邀请,他悲叹道:“我今天死得很幸运,为什么不在有生之年学习道呢?”庄最后一次聚会的十七八位学者都从事过校书工作,但鲜有名家。只有和潘章章为人所知,他们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顾为他们写了一部名为《武潘次子传》的小传。在文章中,顾对拒绝参与此事进行了描述,并指出《明史纲要》的编辑质量很差:“方壮生著书时,其客延至其家。如果你不向别人学习,你就会去,这样你就不会被列入名单,也不会有困难。”然而,顾甚至考虑为该书作出贡献,不少低人一等的学者也投身其中,表现出顺治后期允许私学明史的宽松风气。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庄婷死于1660年初,这本历史书是由他的父亲庄运城完成的。尽管终稿质量平平,但《明史概论》在1660年底被印刷并刻入一本书,在杭州附近的一家书店出售。一般来说,秘书描述了明朝的历史事件,但也有一些直接攻击满族人的细节。首先,在书中描述早期满族皇帝时,他们称呼他们的名字而不是死后的头衔。例如,清太祖被称为努尔哈赤。这样的表达似乎暗示他们仍然是野蛮人而不是皇帝。其次,该书在提到17世纪满洲入关前的历史事件时,使用的是明朝的年数,而不是清朝的年数。例如,1621年的事件被记录为天启的第一年,而不是命运的六年(满族年数)。最后,孔有德和耿,杰出的中国旗手,在书中被描述为反叛者。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当《明史纲要》于1661年1月送达北京时,这些细节显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礼部和都察院只能粗略地回顾一下《明史》,然后断定它是“无害的”。如果一些地方官员没有利用手稿中的轻率之处,这本书可能会顺利流通;这些人威胁说,如果庄的家人不花很多钱来保持安静,他们就会去找侍郎。主要勒索者是:浙江知府汉旗人,江南前道士李,浙江桂安前知府。以上三人,尤其是吴之荣,设法勒索庄运城成千上万的银子。庄运城不肯拿出钱来,吴之荣去了京城,打了个稀巴烂,转身去了刑部。当勒索失败后,他利用满洲侍郎的怀疑,利用他们的手对庄的家人进行报复。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1661年初,满洲帝国特使罗多被派往杭州,在那里他查抄并烧毁了所有的《明史纲要》。庄运城被捕,不久后死在狱中。庄运城和他的儿子庄婷被埋葬和焚烧。1662年初,两位满洲帝国特使前往浙江审理此案。1662年3月9日,他们带着数百名八旗兵和当地驻军到达杭州。他们询问了吴城县(庄居住的地方)的所有文武官员,然后逮捕了所有姓庄和朱的人(如前所述,朱国桢写了手稿)。经过长时间的试验,结果于1663年宣布。所有参与明史案件的人都被处决了。其中不仅有编辑,还有雕刻师,甚至还有许多购买《明史纲要》的人。共有70人被斩首;他们的家人被流放到东北,他们的财产被政府没收。当时有些人可能夸大了有关数字,但却表达了浙江和江南地区的普遍恐慌:“我听说庄监狱成功的消息,当天就有200多人死亡,妻子是本族的人几次迁徙都没有回来。吴虎可谓是自变乱以来的一大灾难。”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康熙皇帝曾经写过肖像

明史案和江南买卖案是鳌拜辅政时期清廷迫害汉族精英最著名的案件,但也存在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矛盾。1661年,学者、书法家宋万被诬告在山东老家煽动叛乱。宋万被隔离监禁,直到1664年。1664年,直隶杰出学者孙奇峰发表了《沈嘉大祸记》,其中载有1644年为抗倭而死的人的传记。一位赞助出版这本书的法官被短暂拘留。清廷认定该书无反叛内容后,立即释放了该县令。三年后的1667年,长江以南的几个人写了一本诗集。清廷因这些人谋反而逮捕了他们,主编沈天福被流放。(事实上,沈天福被斩首了。-翻译)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由此可见,四大臣对汉族精英的报复主要集中在从南京到上海再到杭州的三角地带,杭州是17世纪中国最富裕、受教育最多的地区。表面问题是逃税和对明朝的忠诚。然而,清廷的残忍远远超过了这种挑衅行为。这些行为反映了满族人对汉族精英的深深怀疑。诚然,逃税对清朝是一种威胁,因为它可能是与郑成功的阴谋,但四位议员的暴力反应是捍卫满洲里政权的情绪化而非理性的举动。

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鳌拜辅政时期的满族统治与汉族精英:江南哭庙案和明史案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4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