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6字,读完约4分钟

“行政院院长”林全早些时候在“立法院”说,“有些慰安妇是自愿的,而有些则是被迫的。”台湾《联合报》7日发表了一篇关于台湾教育“历史观”问题的社论,指出林全的回答完全反映了“只有多样性,没有深度”的民粹主义弊病。为什么“自愿谈话”来自?这种对与错的区分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观?如果政党每八年轮换一次,教科书将会对历史观点有很大的改变。如果台湾人对“我是谁”感到困惑,我们如何教育下一代客观分析、反思和批判,甚至创新和发明的能力?

台媒忧心岛内教育“史观”:如果连“我是谁”都困惑

社论摘录如下:

教育是“百年育人”的伟大计划,这是众所周知的真理。然而,回顾台湾近年来的教育政策和改革,除了“宽松”一词,并没有注入新的时代或文化价值;即使在极具争议的课程中,似乎也只有不同观点的“历史观”的差异,没有别的。如果政党每八年轮换一次,教科书将会对历史观点有很大的改变。如果台湾人对“我是谁”感到困惑,我们如何教育下一代客观分析、反思和批判,甚至创新和发明的能力?

台媒忧心岛内教育“史观”:如果连“我是谁”都困惑

关于课程的争论主要是由马来西亚当局对课程的“微调”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焦点是日本统治在历史课程中的定位,这当然与蓝绿色政党各自的“统一与独立”立场有关。问题是,就课程而言,我们如何书写和面对历史?你想隐藏你的失败并夸大你的成功吗?还是你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美化或诋毁历史?除了尊重不同的历史记忆,还有什么其他有价值的价值?

台媒忧心岛内教育“史观”:如果连“我是谁”都困惑

事实上,课程审查的重点不应该仅仅是多元历史观的平行呈现,也不应该是多元文化主义的相互尊重,还应该考察讨论的逻辑是否严谨,是否与对现实社会的观察相兼容,前后是否有矛盾。这样,我们就不会写出一套颠倒是非、漏洞百出的课程,这将使孩子困惑,无法实现教育的功能。

台媒忧心岛内教育“史观”:如果连“我是谁”都困惑

现代社会总是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教育不是把这些复杂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而是训练他们有整理和分析自己的能力。台湾社会的民粹主义在于,政客在深度投机中几乎没有说服他人的能力,最后不得不陷入“轮流向不同群体道歉”的形式。

台媒忧心岛内教育“史观”:如果连“我是谁”都困惑

“执行院长”林全早些时候在立法院回答慰安妇问题时说,“有些慰安妇是自愿的,有些是被迫的”,这充分反映了“只有多样性,没有深度”的民粹主义弊病。从表面上看,“有些人自愿,有些人不自愿”,当然是两种可能共存的不同历史记忆,也是两种平行的多元历史观;但稍加思考后,我们可以看出事实并非如此。

台媒忧心岛内教育“史观”:如果连“我是谁”都困惑

借高利贷的人几乎总是愿意借钱,《民法》第205条禁止高利贷的自愿借贷,因为当事人自己称之为“自愿”,这往往带有许多侵犯基本人权的无奈。所谓“自愿”应该是指人们在完全自由的背景下说“我愿意”;然而,借高利贷的人往往处于巨大的经济压迫之下,所以他们不能接受借高利贷是自愿的观点。

台媒忧心岛内教育“史观”:如果连“我是谁”都困惑

同样,在殖民统治下,殖民地人民的人权受到压迫,他们没有得到“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因此,即使他们声称“我愿意”,他们也可能表示心痛,或者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有权拒绝。尤其是在日本的高压统治下,他们有多少自由意志来抵抗日本军队的强制征兵是值得怀疑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慰安妇应该说是“自愿的”,人道历史观的基础是什么?

台媒忧心岛内教育“史观”:如果连“我是谁”都困惑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可以从新的角度审视和反思历史。然而,日本的殖民统治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都不能减轻它对错误的责任。面对人权价值观,日本的侵略和强迫征兵不会合法化,因为有人说慰安妇是“自愿的”;那么,林泉的“自愿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对与错的区分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观?

台媒忧心岛内教育“史观”:如果连“我是谁”都困惑

学生应该复习课程是不可思议的,但更令人难过的是,政客们太肤浅了,他们推迟了教育。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台媒忧心岛内教育“史观”:如果连“我是谁”都困惑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