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4字,读完约3分钟

自2010年起,北京在东城和西城进行试点,自2011年起,“家庭医生”服务在全市推广。最近有媒体走访发现,在过去的六年中,虽然报告中家庭医生的签约率达到了33%,甚至超过了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年提出的30%覆盖率的要求,但许多社区居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了字”,随着居民的搬迁或医生的调动,许多“健康档案”成为了“死亡档案”。

家庭签约医生健康档案多成“死档” 谨防“走偏”

遗憾的是,原本属于第一次检验、具有示范意义的高度期待的北京家庭合同制医生工作,出现了难以普及、六年后许多健康档案成为“死亡档案”的尴尬局面。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相关制度执行不力,配套措施和资源不足。据有关报道,大致有以下原因。

家庭签约医生健康档案多成“死档” 谨防“走偏”

签名规则没有正确实施。北京市在实施“家庭医生”时,明确要求严格遵循“充分告知、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的原则。然而,在推广的过程中,许多社区对家庭健康档案的建设感到困惑,甚至许多居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和“服”。这导致许多人对此一无所知,也没有意识到寻找家庭医生服务;要么这种理解是有偏见的,家庭医生是一个可以“做任何事情”的私人医生,但现实却不能。反过来,这又损害了“家庭医生”在大众中的形象,他们似乎不可避免地会“感冒”。

家庭签约医生健康档案多成“死档” 谨防“走偏”

承包服务标准超标。北京最初设计了一个比例为1: 600的“家庭合同制医生”团队(通常由一名全科医生、一名社区护士和一名预防保健工作者组成),但在实践中,这一比例已达到1000多个家庭。最初,需要10,000多个“家庭合同医生”小组,但现在只有3,000多个。“人少物多”,这使得服务质量明显下降,也影响了。

家庭签约医生健康档案多成“死档” 谨防“走偏”

日常基本合同服务不到位。例如,服务站的家庭医生要求24小时服务,但事实上,他们在工作时间打不通或打不通,服务是“停止服务”或“被拦截”。

服务待遇低,难以招聘和留住人才。在北京,社区医生的月收入约为7000至8000元,而大医院专科医生的收入是社区医生的两倍或更多。

最近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合同制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家庭医生合同制服务要向全民推广,家庭医生合同制服务体系要基本实现全覆盖。北京一些社区的家庭医生存在“偏见”,这表明推广家庭医生不仅仅是制定计划那么简单,还需要做更多的支持工作。

家庭签约医生健康档案多成“死档” 谨防“走偏”

首先,各地要严格支持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具体实施的基本工作原则,并严格落实到位;其次,狠抓家庭承包医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第三,加强对家庭医生的日常监督和管理,避免家庭医生服务“羊式”管理的弊端;最后,有必要增加财政支持,以便家庭医生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能够有体面的收入,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这项工作的深入。只有这样,家庭医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广和普及,才能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医疗卫生改革的真正红利。

家庭签约医生健康档案多成“死档” 谨防“走偏”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家庭签约医生健康档案多成“死档” 谨防“走偏”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3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