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5字,读完约3分钟

上图:西周早期和中期的五组玉柄器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柄状玉器十分流行,出土数量众多。它的形状大多扁平而长,长度为15-30厘米,厚度为0.3-1.2厘米。下端有许多又短又细的榫,有些榫有孔。到目前为止,当时对于这种玉器的使用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叫做“琴排”,有的叫做“礼仪用具”,有的叫做“装饰用具”和“穴位”。作者认为又长又瘦的人更可能被用于礼仪目的,而又矮又胖的人更可能被用于装饰目的。严格地说,一些手柄形状的装置不是用于仪式目的,而是因为它们在形状上相似。

古玉文化随谈(四)

提手形玉器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图案装饰神秘美观。作为研究古代玉文化的典型工具,其蕴含的原始信息和图腾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玉柄形器皿大多制作简单,柄头扁平,颈短。容器的主体做成扁平的条状或近似方形的柱状,下端倾斜成为一侧的尖底。玉多为当地玉,颜色以蓝绿色为主,硬度较低。

商代早中期,玉柄状器皿的扁头略粗,颈长,其器身仍多为规则的扁条或近方柱,少数器身呈三角形或不规则截面。虽然底部是单面的,底部是尖的,这种风格仍然存在,但平底更常见。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三角形尖底和短榫底,下端两侧不对称地倾斜收割。仪器表面无纹理,仪器体中下部有一个孔,孔内可能有镶嵌物。透闪石玉(新疆玉)以玉质出现,白玉或黄玉也以颜色出现。在商代晚期,玉柄状的容器有一个环箍状的平头或凸起的梯形。身体的装饰图案主要是分段浮雕的花瓣图案,而榫形的底部是广泛流行的。在玉石中,透闪石和白玉出现得更频繁。

古玉文化随谈(四)

西周初中期,出现了大量的玉柄形器皿,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器皿形状的多样化。主体部分的血管形状不仅沿袭了以前的形状,而且有了新的血管形状,如矩形卡形、弧形黄形和半形等更具创新性。仪器表面雕刻有神人图案和凤鸟纹。手柄的顶部在梯形基础上凸起,除了三角形底部和榫形底部外,下端还有一个干净的抹角平底。大多数玉石的质量都是精美的透闪石白玉、碧玉或黄玉。

古玉文化随谈(四)

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玉柄形器在数量和制作工艺上都有所下降,许多表面平整无纹,质量低劣。它应该与历史朝代的更替和转型期生产力的下降相联系。从那以后,玉柄再也没有出现过。

由此可见,玉柄状器物开始出现于夏朝,并经历了早、中商、晚商、早、中西周,两个星期以后。它经历了发生、发展、繁荣、兴盛、衰落乃至消亡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强大魅力之一就在于其不可复制的特征,这一点被玉柄状物品的研究和收藏实践所深深打动。(text/高建)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古玉文化随谈(四)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