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4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俗称“免费旅游”的“个人旅游”政策,成为特区高层官员和广大市民讨论的热门话题。大家都很重视“免费旅游”,不单止是因为他们看到“免费旅游”对香港经济有好处,也因为他们觉得“免费旅游”会造成“挤塞”。俗话说,针有两个好处,凡事有利也有弊,“自由旅行”也不例外。
数天前,行政长官梁振英向公众表示,他打算减少20%的“免费旅客”。当正常社会对“降价”抱有期望时,后来发布的零售数据无疑是当头一棒。数据显示,香港4月份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较去年同期下跌9.8%,不但令商界强劲反弹,也令特区政府感到恐慌。在这方面,商务及经济局局长苏锦梁认为“在实施规管免费旅游的措施后,社会应考虑整个社会需要付出的代价”,同时,他否认将“一签多程”改为“一日一程”及征收陆路离境税的建议。由此可见,政府对调整“免费旅游”政策的态度,已由积极开放迅速转变为务实保守。
开始时,“免费旅游”成功实施,当时的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代表特区政府作出了很大贡献,与中央进行了磋商。因此,梁振英在2012年竞选行政长官时,也将“胜利”作为其竞选纲领的一项重大成就。“免费旅游”政策作为一种“道德管理”,在实践“一国两制”的历史中也有记载。
在刚刚发表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白皮书》中,有一个特别的段落提到:“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肆虐香港,不仅危及香港同胞的生命和健康,也使香港经济雪上加霜,未能完全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货紧缩、市场萧条和失业率上升到8.7%。为了保护香港同胞的生命,帮助香港经济走出低谷,中央政府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其中一项主要措施是“落实内地居民来港“个人游”政策。这些措施为香港注入了“强心剂”,以消除非典的影响,恢复经济增长。”
白皮书进一步阐明了“免费旅游”政策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重大贡献,并提到:“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要求,中央政府逐步扩大了“个人旅游”试点城市,目前已有49个城市的人口超过3亿。截至2013年底,共有1.29亿内地游客以“个人游”方式来港旅游。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估计,2012年,“个人旅游”带来的增加值相当于香港国内生产总值的1.3%,创造了11万多个就业岗位,占本地就业总人数的3.1%。”事实生动,数字清晰。
事实上,随着“免费旅游”政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推进,在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时候做个阶段性总结了。总之,实行了11年的“免费旅游”政策已经到了变革的临界点,迫切需要重新定位。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变。问题是,你想得到更多还是更少?事实上,不管它有多多样,它都不是问题的核心。要改变,就要变得更加有序和顺畅。只有这样,香港人的满意度才能提高,两地人民双向沟通的期望才能实现,最终达到互利共赢。
“免费旅游”政策何去何从?主要责任在于特区政府和领导特区政府的行政长官。无论是“免费旅游”的发放和接收问题,还是“免费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问题,香港都应该有更大的主动权,而不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中央政府,甚至粗暴地说绝不“落入中央政府的不义之手”。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香港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应该更有利于国家的整体布局和整体利益;这有利于香港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就两地关系的政策与中央积极协商和协调。
正因为目前的“免费旅游”政策存在不可否认的困难和矛盾,我们应该公开讨论,完善政策机制,使“免费旅游”走得更远、更广。具体来说,香港作为东道主,在享受“免费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做好咨询工作,不断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完善各项设施。这不但符合两地交流的大原则,也照顾到香港人的切身利益。(香港时事评论专栏作家/黄天翼)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自由行”走到了改变的临界点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7473.html